看自己、看天地、看眾生、悟格局
全生物降解海藻地膜的產(chǎn)業(yè)革命
毛選開篇**段話:“誰是我們的朋友?誰是我們的敵人?誰是我們的中堅力量?”“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。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,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(jié)真正的朋友,以攻擊真正的敵人?!睆霓q證再而思辨的維度我認為可以理解延伸為:我是誰?我從哪里來?我在做什么?我能夠做什么?我將來做成什么樣子?
人類的認知發(fā)展遵循以下程序:
少兒時的,不知未知。
青年時的,以為自知。
中年時的,發(fā)現(xiàn)不知。
晚年時的,覺悟無知。
這個真理就是,在“覺他”之后按照因果不虛的規(guī)律辦事。能夠完成由“自覺”到“覺他”的境界轉(zhuǎn)變,覺他的無明,覺他的道理和知識的沒用。
自覺是明白條件的存在,但覺他是唯條件是從。明白因果不虛的規(guī)律,道理和知識沒什么用,只是有用的一個條件,用才有用。
因果不虛,就是萬物的規(guī)律,是實事求是,是知行合一 。
馬克思主義,也就是實事求是、見路不走的思想方法。
毛澤東在《改造我們的學(xué)習(xí)》中指出:“實事”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亊物,“是”就是客觀亊物的內(nèi)部聯(lián)系,即規(guī)律性,“求”就是我們?nèi)パ芯?。后來,鄧小平指出: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。
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,很原則,很寬泛,只是聽多了,不覺得它神道了。見路不走是‘見路非路,即見因果’的意思,跟‘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’是一個道理。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(zhí)行和具體,更具提示性,更容易理解和操作。
生存哲學(xué)的意義,就是在生存空間中,盡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“位置”。茫茫人海,一不小心就容易淹沒在紅塵中。一不小心,就有可能在蕓蕓眾生中走散。生存的法則就是,能人,所不能。忍人,所不忍。揚長避短,決心求之。按照客觀規(guī)律辦事的文化:自信、自強、自立、 自然,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等、靠的情懷理想之中。世上沒有救世主,救世主只能是自己,如果非要講的話,那只能是符合客觀規(guī)律的文化。世界給你的溫柔取決于個人能力值的強弱。只有通過學(xué)習(xí)提升自己才是捷徑。
心,是愿望。神,是境界。那是文化,閱歷和天賦的融匯。
縱觀人一生短短的100年,大多數(shù)的人在為了得到一個“結(jié)果”而拼盡全力卻含怨終了。從本質(zhì)上看“欲望”的存在,會使人們永遠都不會“得到”,哪怕是一個人偶然獲得的財富,最終也都會憑‘實力’再輸回去。我認為人一生努力不是為了得到什么,而是要讓自己成為什么。成為什么是一種活在當(dāng)下的狀態(tài),是追求,是過程,是體會,是悟......
悟,不可修。修為成佛,在求。悟為明性,在知。修行,以行制性。悟道,以性施行。覺者,由心生律。修者,以律制心。悟生覺進而達到一種狀態(tài)。
借用尼采的一句話:“更高級的人獨處著,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孤獨,而是周圍沒有他們的同類?!痹诮?jīng)濟發(fā)展迭代迅猛信息爆炸的時代是真的該靜下來思考一下,我們每個人的‘狀態(tài)’。
為自己著想,會生出心機;為大眾著想就會生出智慧。
透視社會,依次有三個層面:技術(shù)、制度和文化。小到一個人,大到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任何一種命運,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(chǎn)物。強勢文化造就強者,弱勢文化造就弱者。這是規(guī)律,可以理解為,因果無虛或者天道,即事物規(guī)律和自然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(zhuǎn)移。
窮人的窮不在于思維邏輯,而在于文化生產(chǎn)力,生產(chǎn)關(guān)系和意識形態(tài)。惡性循環(huán)的起點不是窮,而是自卑,是相信天命,相信一命二運三風(fēng)水,歸根結(jié)底來說都是文化屬性的產(chǎn)物。貧者或習(xí)慣于被救而坐等更多的救贖,或看到了富者的天幕,而扭曲而憤怒而悲劇。慈善者當(dāng)對慈善的方式深思!總之,世界上沒有救世主!
社會競爭的程度越高,越需要去思考,去探索思考背后的洞見。
什么是格局?格局是指一個人的眼界、胸襟、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(nèi)在布局。有句話說得好。你從80樓往下看,全是美景。但你從二樓往下看,全是垃圾。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。人若沒有格局,看到的全是雞毛蒜皮。
人沒有格局,比沒錢更可怕。格局決定人生境界。
有一本書叫隔絕逆行。在書的封面上寫著這么突出的幾個大字:有人靠天分逆襲。有人靠身份逆襲。如果你什么都沒有,也許只有靠格局了。
有格局的人不給自己設(shè)限,相信人生有10萬種可能,也相信心有多大,舞臺就有多大。
韓寒在所有人問所有人中說:“一個人年輕時候的容量比什么都重要。”這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寬度,決定了你將來能夠建立的格局。
三個工人在工地砌墻。有人問他們在干嘛?
**個人沒好氣的說,砌墻,你沒看到嗎?
第二個人笑笑說,我們在蓋一棟高樓。
第三個人笑容滿面,我們正在建一座新的城市。
十年后,**個人仍然在砌墻。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。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。
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,往往就是人們在心理上為自己設(shè)定的高度。如果你沒想過到達頂峰。但你永遠不會成功。
一個人如果沒有大格局,走一步算一步。目光只盯著眼前,終究難有所成。
2014年的董卿事業(yè)蒸蒸日上,已經(jīng)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。但處于事業(yè)上升期的她,在此時卻選擇了急流勇退去留學(xué)進修,進一步開拓事業(yè)。董卿說,暫別話筒一年。換來的卻是更開闊的視野,更別具一格的思路。有了留學(xué)的經(jīng)驗,會讓自己的內(nèi)心更加充盈。相信未來自己會以更好的姿態(tài)重回話筒的舞臺。事實的確如此,待她歸來后,她的舞臺更大了,她親自操刀的朗讀者受到一致好評。一個有大格局的人,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,可以實現(xiàn)人生的逆襲和人生的無限種可能。
所謂的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隨著你不斷的學(xué)習(xí),不斷的豐富閱歷也在一步步提升中。
電影一代宗師中說過,人的一生有三種境界,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。不同的格局決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。
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。曾國藩說,謀大事者首重格局。
想要做大事,首先就要有胸襟,有格局。
一個人的眼界與心胸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。
做人,有多大氣就會有多成功。因為胸懷格局。才是成功者的標(biāo)志。
2000年房地產(chǎn)行業(yè)快速成長起來,擁有巨大的市場。當(dāng)時華為CEO任正非的一個老部下建議:反正咱們現(xiàn)在有這么多的錢,要不順便投點錢去做房地產(chǎn),輕輕松松的就能賺出100個億。任正非聽完后說了句,掙完大錢就不會再想掙小錢了。2010年,深圳房價火速上漲。又有部下提議進軍房地產(chǎn)。這次任正非怒拍著桌子大吼:華為是絕不可能做房地產(chǎn)的,誰以后再提這個事兒,誰就下崗。從此沒有人敢再提。當(dāng)無數(shù)商人想著如何來錢快時,任正非不為眼前的利益所誘惑,專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業(yè)。
任正非1994年曾說,十年之后,世界通信制造業(yè)三分天下,必有華為一席。事實證明,華為做到了,而且做到了業(yè)界的翹楚。
一個始終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,是不會掉進誘惑的陷阱和對未來感到焦慮的,因為他內(nèi)心知道清楚,只要方向正確、步子穩(wěn)定,何時抵達只是時間問題罷了。
內(nèi)心若是篤定,又何懼未知風(fēng)雨。
一個每天在街頭乞討的乞丐,不會嫉妒開勞斯萊斯的人,卻會嫉妒比自己要到更多錢的乞丐。人沒格局比沒錢更可怕。所謂格局,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眼界。格局大的人往往能看得長遠一些,而格局小的人通常只能看到眼前。
格局決定生活的寬度。人們常說,做人要拿得起,放得下。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毅力,而放得下是一種胸懷和格局。
曾在書上見過這樣一句話:花開花落與我何干?平常心既是灑脫也是解脫。拿起放下,何必強求,順其自然。
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小和尚趕路。過河時見到一個女人。雨后的河水異常的洶涌,她無法過河。老和尚見狀就將女人抱起過了河,又將女人放下。徒弟一看就說師父,男女授受不親,你為何抱著女人過河?師傅沒有理會。小和尚心里嘀嘀咕咕行了一公里,又忍不住說:師傅,你做錯了,為什么抱住個女人過河?師傅說,我已經(jīng)放下,你還未放下。
誠如生活中的我們,常常因一些小事甚至與自己無關(guān)的事情而煩惱。別人的一兩句壞話不能釋懷,動不動就討厭人,憎恨人。注意力都在無關(guān)緊要的事情上。
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點》中寫道,“憎恨傷不了對方一根汗毛,卻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煉獄?!?/span>
佛經(jīng)上說,如何向上,唯有放下。
世間萬物的容量接有限,拿起一些必然要放下一些。
有格局的人往往更容易做到。并不是他們生活中沒有痛苦的事情發(fā)生,而是因為他們有格局,懂得時間成本。明白多痛苦一分鐘就意味著少快樂了一分鐘。
我站在一樓,有人罵我,我聽到了很生氣;我站在10樓,有人罵我,我聽不清楚,以為他在跟我打招呼;我站在100樓,有人罵我,我根本看不見,也聽不見。
提升你生活的高度,放大你人生的格局。你的未來將值得期許。
徐秋雨曾經(jīng)說過,人的生命格局一大,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沉淪。
真正自信的人,總能夠簡單的鏗鏘有力。
孔子曰,君子不器。意思是說,君子不應(yīng)該像某件器物一樣,作用僅局限于一個方面。其實更是教導(dǎo)我們,做人不可狹隘,不可拘泥,不能只看到人生路上的一草一木。而應(yīng)該敞開胸懷,放開眼界,要有站在高處俯瞰生活的大格局。
胸懷大,格局才大。格局大才能做大事也才能做成大事。
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楊德峰